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西南科大将绿色低碳贯穿育人全过程

教育 2022-09-16 10:28: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6540  
西南科大将绿色低碳贯穿育人全过程

西南科技大学将绿色低碳贯穿育人全过程。

自2005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培养了全国建材地质总队一半以上的队长和总工程师,该院学生在国家创新创业学科中获奖186项...这些成果体现了西南科技大学在地矿环境人才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子。

近日,在国家一级社团比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在全国64所参赛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团队二等奖。

自2005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培养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建材地质兵团队长和总工程师,该院学生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创业学科奖励186项...这些成果体现了西南科技大学在地矿环境人才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子。

“我校自1952年开办采矿班以来,培养地质采矿环境人才已有70年了。”日前,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董法勤说,“我们花了17年时间深入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科专业知识与绿色生态理念相结合。

今年暑假,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对自然的承诺”环保协会前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举办了以“彩虹背后的绿色飞翔”为主题的夏令营。2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当地开展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调研及环保知识普及和自然体验活动。“单鑫长出一棵新苗,新桥留一千个嫩芽。”该学院学生刘尚松表示,“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知识与低碳环保理念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悉,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依托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生态教育理念。将“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论与地矿环境生态学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理论相融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哲学认知。

“我们重构了地矿环境学科专业群的共性知识体系,建立了‘学科模块化’的镶嵌式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董发勤说,学校构建了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西南科技大学还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引导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能力,营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我校以环境生态学学科为先导,以地质、矿产资源、矿物加工为主体学科,将生态保护通识课程置于专业基础内容部分。”董发勤说,这种做法让专业人士形成了生态保护意识。此外,西南科技大学还将生态协调、环境友好等理念植入专业课程。

据了解,除了第一堂课,西南科技大学鼓励学生参加“对自然的承诺”环保协会、“彩虹背后的绿色飞翔”夏令营等社会实践,以及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环保主题活动,以此强化学生价值观,将学科专业知识与绿色低碳理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四延伸”、“五协同”、“三融合”培养人才

近日,在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老师谭江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得益于她的课堂教学采用了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西南科技大学开展了"四延伸"教学改革和"五协同"教育模式,加强了"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什么是“四拓”教改?实际是将教学内容从教材延伸到网上资源,将灌输式教学法改为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延伸到小组讨论学习;让学习时空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延伸到实践基地、科技场馆、校外工程现场,提升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式从灌输式、讲授式延伸到探究式、讨论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增强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五协同’体系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协同、学科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院协同五种教育模式。”董发勤介绍,学校打破了传统地矿环境专业之间相对封闭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地质专业教学中嵌入环境工程课程模块,在环境专业教学中嵌入地质矿产资源课程模块,使地矿环境专业相互融合,形成专业集群,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同时,西南科技大学将地质学、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有机结合,组建了国家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和43个教研平台,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并联合多所高校组成高校联盟,按照“章程一致、专业对接、课程互设、学分互认”的运行机制,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据悉,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已与西部矿业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86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水利部、中科院等建立了“学科对接、人才互聘、成果共享、技术共享”的运行机制。在学生实习和联合研究方面开展了合作,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的良好局面。

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西部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对新时期地矿环境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在传统的地矿环境教学下,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高,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该专业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知识结构单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毕业后很难在西部扎根。

为解决上述问题,西南科技大学在地矿环境复合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显著提高了学生跨学科专业创新能力。该校培养的地质矿产环境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地质矿产环境问题,活跃在地质勘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线。其中,80%的毕业生扎根西部,比10年前增长了近一倍,为西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投入专业和课程建设,担任学生学术活动导师。学校获得了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认可,开设了2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了34部教材。与此同时,学校的老师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比如学校管理者法勤教授团队,利用微生物矿化技术,帮助九寨沟、黄龙进行震后修复。

“在教学实践和经验探索中,我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董发勤说,该校教师已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44篇。学校召开“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绿色发展与城市治理国际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55次,积极推广教学成果,在国内高校地质矿产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据了解,下一步,西南科技大学将继续以绿色低碳的地球自然系统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西部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地矿资源、环境生态复合型人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分享:

weixin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